2016 年到 2018 年下半年這段期間,中國採蚌船活動驟減。然而,過去六個月來,中國採蚌船再度成群結隊回到南海。這些船隊通常包括數十艘小漁船,還有幾艘隨行的大型「母艦」。為了採收瀕臨滅絕的巨蚌,它們不惜大規模破壞珊瑚礁。船隊作業人員將蚌殼運回海南省,在交易蓬勃的珠寶雕塑品市場,每一枚蚌殼都能帶來數千美元收益。自 2018 年後半年開始,衛星圖就開始出現這些船隻在黃岩島及西沙群島海域 (包括浪花礁) 頻繁作業的蹤跡。

根據 Victor Robert Lee 的 資料記載,自 2012 年到 2015 年這段期間,中國採蚌船在南海海域至少嚴重破壞或摧毀了28 處珊瑚礁。這些盜採者的慣用手法是將船隻下錨固定,再沿著礁石表面拖曳舷外發動機的強化螺槳,打碎珊瑚後便拉出巨蚌。這種方式對生態造成相當大的破壞。 2016 年 7 月,負責審理馬尼拉控告北京一案的仲裁法庭認為中國違反國際法規定的海洋環境保護義務。美國邁阿密大學的 John McManus 在法庭上擔任專業證人。根據證詞內容記載,截至 2016 年為止,中國採蚌活動對淺礁表面造成的破壞至少超過 25,000 英畝 (中國利用疏浚填海方式建造人工島破壞的礁石面積大約是 15,000 英畝)。

西沙群島

此時如彼時,中國當局十分清楚這些船隊的活動,但並未予以制止。衛星圖顯示,採蚌船自 2018 年下半年起就定期在西沙群島的浪花礁作業,4 月 11 日衛星圖拍到的團狀沉積物就是鐵證。這些團狀沉積物加上礁石表面遍佈的破壞痕跡,正是早期採蚌作業慣用的螺槳挖掘採蚌法。即使中國於去年 7 月在浪花礁裝設了「海洋電子資訊站」,仍然無法遏止這類情形。根據此前描述的這种平台的監防實力,平台會將礁石附近所有活動的相關資訊轉發給位於西沙群島的中國當局,然而,採蚌活動仍肆無忌憚地進行著。

在西沙群島其他地點,盤石嶼近來也因為採蚌活動遭受明顯破壞。從 2018 年 2 月收集到衛星圖看來,這處礁石並未出現明顯的破壞跡象,但到了 11 月,礁石表面卻佈滿了採蚌船螺槳留下的明顯痕跡。

黃岩島

採蚌船也回到了黃岩島,就中菲關係而言,這是特別敏感的議題。這處礁石早已因為 2016 年以前的早期採蚌活動而傷痕累累。不過,2018 年 12 月衛星圖又拍到大批採蚌船捲土重來。

對照 12 月和 3 月拍到的衛星圖後,也能看出近期採蚌作業遺留的破壞痕跡。

不過,黃岩島也首次證明有人利用不同的採蚌方式,從螺槳無法碰觸的的深層礁石表面採蚌。菲律賓 ABS-CBN 新聞的一組工作人員於 4 月份前往黃岩島,當時他們拍下了中國船隻使用掛在漁船引擎上的管狀物採蚌。據當地漁民表示,這是破壞力相當強的採蚌手法,會讓沉積物漂流到附近的整個海域。這種方式似乎是改良自打撈者運用的方法,也就是利用高壓水泵引起夠大的吸力,迅速去除海床上的沉積物。就像在浪花礁一樣,中國當局顯然十分清楚這些破壞環境的做法,只不過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中國海警持續駐守在黃岩島,前往採訪採蚌船的 ABS-CBN 拍下了他們的蹤影。

ABS-CBN 工作人員也拍到了被採集到的大量巨蚌,這些巨蚌被標記堆放在礁石上,等中國打撈者收集。3 月的衛星圖似乎拍到了礁石遍地散佈著一堆一堆不規則的白點,但更早的衛星圖則未顯示這類景象。

南沙群島

AMTI 尚未找到採蚌活動在南沙群島死灰復燃的明顯證據。不過,在 4 月 7 日 (當時中國海洋民兵船聚集在菲律賓所佔領的南鑰島和雙黃沙洲沿岸),楊信沙洲附近確實出現了一艘母艦和幾艘小船。這艘母艦大約 20 公尺長,而出現在浪花礁的母艦通常約有近 30 公尺,但小船尺寸則相去不遠。

這艘船駛離後,楊信沙洲並沒有出現新的破壞痕跡,之前我們可以判斷此處並未進行過採蚌活動。不過,從在黃岩島被採用的新式採蚌手法看來,要記載這些中國船隊的活動恐將益發困難。深海高壓水柱造成的破壞不同於螺槳在淺礁表層造成的破壞痕跡,不易顯示在衛星圖上。也就是說,除了業已被記錄的在南海進行的採蚌作業以外,要捕捉其他作業的行蹤只會難上加難。不過,由於已有廣大的礁石表面遭到破壞或摧毀,魚群的生存環境也岌岌可危,未來這整片海域都將因為海洋環境所承受的巨創而面臨衝擊。